新华财经南京1月30日电(记者朱程)热门景点人山人海、餐饮酒店宾客满堂、商铺摊前排起长龙……这个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快速复苏态势,压抑三年的出游需求得到明显释放,但“游客滞留”“天价餐饮”等情况也随之出现。业内人士表示,旅游业复苏态势已较为明晰,但复苏速度有待供需两端“共振”,预测2023年端午、国庆等节点性复苏将较为明显。
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多地采取促销费措施,刺激旅游市场复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携程、同程旅行、途牛旅游网等旅游平台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春节国内外旅行订单均迎来三年高峰。同程旅行数据显示,该平台国内机票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29%,西安、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酒店预订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10倍。途牛旅游网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该平台酒店预订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2倍,国内跟团游出游人次较2022年增长超过4倍。
一些热门景区的复苏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文体旅游发展局副局长赵伟东介绍,度假区内免门票的16个景点,客流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218%,基本上达到2019年水平,10家国有酒店7天假期的总入住率超过80%,创历史最好成绩。“今年春节假期,我们发现到来自上海、浙江等地车辆明显增多,家庭亲子游、历史文化游等成为主要出游方式。”赵伟东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春节假期旅游市场火爆的同时,黄山、张家界、老君山等景区出现游客滞留情况,一些地区酒店、餐饮价格猛涨,影响游客出行体验。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源自两方面原因。
一是需求复苏速度超预期,旅游业准备不足。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短途游、周边游成为旅游市场主基调,不少三四线城市酒店都出现一房难求现象。“我们此前预判今年春节假期会迎来一波高峰,但没想到会那么热。”途牛旅游网产品总监乔成伟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上一波疫情高峰恰巧发生在假期前一个月左右,留给旅游业者的准备时间不足,叠加超预期的旅游需求复苏,致使供需不平衡问题加剧。“春节期间,许多景区采取免门票策略吸引游客,但面对激增的客流未做好限流措施,致使一些景区人流量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甚至50%。”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说。
二是三年疫情令不少旅游从业者转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均出现不足。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现存176.6万家旅游相关企业,相比2021年同期减少12.9%。大量旅游企业关停、旅游从业者转行,令旅游服务供给出现短缺。“春节旅游需求复苏超预期,而许多目的地的交通、酒店、服务设施等在过去三年发生较大变化,出现资深导游人手不足等问题。”乔成伟说。
供给不足催生价格上涨。以出行为例,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为30.8万人,是2019年同期的11.4%。随着跨境游需求的复苏,机票价格随之上扬。“春节期间去新加坡旅游的团费大约是每人6000元,比疫情前贵了近一倍,机票价格上涨是主因。”程超功说。
多位受访者表示,旅游业在经历3年“低谷”后已步入复苏通道,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春节假期的快速复苏态势极大提振市场信心,但春节假期的超预期复苏具有特殊性,能否持续依旧有待观察。受访者普遍预测,2023年旅游市场或呈现出明显的节点性特征:从时间上看,五一、国庆等小长假或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从空间上看,头部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复苏或更加明显。而旅游市场整体恢复速度依旧需要需求、供给两端共同发力。
一方面,提振需求依旧是旅游业复苏的“关键环节”。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同比下降0.2%。“旅游作为非必要消费,无疑会受到大环境影响。国内春节假期旅游收入复苏不及出行人数复苏力度,恰恰与假期中消费者更多选择短途游而非高客单价的长线游、跨境游相关。”程超功说。有受访者表示,当前免门票等政策确实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旅游从业者也应该积极创造需求。“春节期间,围炉煮茶式的民宿体验受到游客喜爱。我们正计划为民宿从业者提供服务技能和网络营销培训等课程,帮助他们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倒逼供给升级。“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近年来消费者对定制团、私家团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与之而来的是更加重视出行体验。”程超功说。多位受访者表示,随着国内旅游业态逐步从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休闲游转型,餐饮、住宿、出行等关键配套也应加快升级步伐。与此同时,管理提升也是诸多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客户出游安全和体验同样不能打折扣。如何保障客户权益,减少客户损失,是重中之重。同时,行业的恢复和发展需要补充新鲜力量,人才组织和团队建设应是旅游企业接下来重点。”途牛旅游网CEO于敦德说。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