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资讯 > >正文
中经评论:全力以赴稳就业 在踏实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时间:2023-05-01 11:49: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不断优化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持续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如果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前景都无比光明。


(相关资料图)

人社部近日发布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12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并逐步得到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之源。14亿多人口的大国能保持就业稳定,非常不容易。今年以来,在“拼经济”的氛围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今年线下招聘会比往年多三成,其中,岗位数量过万、进场人数过万、意向签约超千人的特大型招聘会近百场。

不过,还不能掉以轻心,稳就业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比较大;3月份,16岁至24岁青年人失业率达19.6%,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此外,劳动者在求职中还面临着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比如“35岁”门槛、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等。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是互促共进的。根据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近200万人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大。

长远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将为就业稳定创造良好条件。短期来说,当前企业经营还面临一定困难,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因此,要落实落细支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就业容量大的企业深挖潜力,促进更多经济新业态加速涌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加固就业“蓄水池”。

在确保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优化服务,提高就业质量。事实上,行业之间用工需求是否“冷热不均”、企业招聘行为是否规范、求职人员引导是否到位等,都事关稳就业的质量。

近年来,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经济下的就业形态,直播带货、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日渐成为灵活就业的热门选择。然而,大量的灵活就业者收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上升通道狭窄,有的只是低水平重复劳动。对此,政府部门等要因势利导,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补齐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劳动者的劳动更体面。

当然,在就业总量压力之下,也更加考验求职者的竞争力。2022年全国1.62亿经营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凸显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这一方面需要求职者充分认清形势,摆正心态,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增强自身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加大就业帮扶,促进育人体系与市场需求相适配。

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不断优化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持续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当前,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这些人为设置的障碍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对此,要下大力气纠偏改错,消除各种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使就业市场更加有序。如果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前景都无比光明。(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稳就业,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

持续发力稳就业促民生

标签:

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