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类自从有了群殴以至于战争,就已经认识到在平原开阔地带作战,与在山区崎岖地形下的作战,基本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形态。这种差异不用等到工业革命完成,现代枪炮炸药出现以后才体现出巨大的差别,就算在冷兵器时代就已经非常明显。平原开阔地带有利于大兵团之间的大规模拼杀,更有利于骑兵实力强大的一方发挥战斗力。而在山区崎岖地形下,不用说几万几十万的兵力,就是双方几千人马也很难直接全面接触交战。一旦居高临下守住一些关键的山区隘口,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而且骑兵在山区更难进行大规模的冲锋陷阵。于是乎就出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也就是作为交战中规模更小的、弱势的一方或者武器落后的一方,尽量争取把实力更强的一方引入山区;或者综合弱势的一方,
从一开始就只能拒守山区的根据地,才不至于被对手轻易的击败。所以即使现代战争来临,游击队员们仍然天然喜欢山区作战,依靠崎岖地形与实力更强的对手长期周旋,几乎是最终走向壮大后,再彻底战胜对手的不二之选。也正是因为对崎岖山区易守难攻这种长期性的经验认知的存在。于是到了弹道导弹甚至是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导弹,也包括洲际导弹发展的早期,个别大国仍然把大部分发射与储存基地都放在了大山里面。在大型山脉里,修建了大量的洞窟、隧道与发射竖井。甚至传说一些山脉内部长达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都被彻底挖通贯连。而最早部署的几十发洲际导弹与配套的弹头,就隐藏在这些山脉深处的发射井或者储存隧道中。不过比较奇怪的是,作为冷战时代全球洲际导弹与核弹头的;
数量与质量都是遥遥领先的美苏两个核大国,却基本都没有在本国内部的山地崎岖地形下部署可观的井射或者洞窟保存发射的洲际导弹。苏联时代,大部分固定井射的洲际导弹发射基地群,大多布置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东欧大平原上,只有少部分部署在西西伯利亚的大草原地带。东欧大平原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其间最高的高地也不过海拔400米,因此算是全球相对最平整、最开阔的大平原地带。苏联曾经在这类地形下集中布置了接近1100个固定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到今天大约还有不到400个继续可用,其他的近700个都已经废弃或者炸毁了。而美国方面也把大约500个洲际导弹发射井布置在了蒙大拿州与南北达科他州平整的大草原地带,同样没有布置在崎岖的山地。其实蒙大拿西边就是雄伟的落基山脉,
因此如果说苏联的欧洲部分天然“缺山”,但是北美大陆并不缺山;却只保留一个夏延山核战指挥中心;今天还剩下的450个发射井仍然全部集中布置在大平原地区。美苏都不搞山地洲际导弹基地,其实是认为在现代天基侦察之下,比如到0.5米或更高的清晰度,那么导弹井或者洞窟发射口即使在深山里面也可以轻易的识别。因为平时纯水平视角认为山脉带来的天然隐蔽性,在太空视角下会基本失效。而且根据山区道路的可视性侦察,反倒可以顺藤摸瓜的找到山区导弹基地的全部真假出入口,更容易被先发制人的导弹齐射摧毁。而且山区地质结构复杂,内外交通都不方便;隐藏一二十个导弹井尚可,如果要集中布置上百个甚至几百个发射井在同一区域,反倒无法正常施工。而在大片平地上却可以一次性;
高标准施工上百个甚至更多的高防护水平的发射井,日常管理也更方便、更靠谱。一旦齐射核反击的可靠性也相对更高!洲际导弹发射井高密度、近距离的大批布置,实战中更难进行集中摧毁。因为来袭弹头密集核爆会相互干扰,即使放在哪里让对手的核弹雨来打,也不能确保50%的摧毁率。反倒是在大片山区随机分布的十几个二十几个真假发射井,更有可能被分导弹头一波带走。于是到了今天,世界级的核大国都开始搞平原密集井群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