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资料图】
自从《我的人间烟火》播了之后,氧叔和大家一样,剧一集没看,气一点没少受。
女主自私、懦弱,身为白富美,身边没有一位朋友,从财富地位到人生理念,作者与编剧塑造出了一个全心全意为油腻男主服务的纸片人。
而男主呢,一边努力寻找各种不锈钢反光面check自己那刀削般的下颌线,一边做出各种让人眉头紧皱的事,包括且不限于:
去家门口摆pose接女主回家、常常言语攻击讽刺女主、让下属周末加班帮忙当苦力并大喊嫂子好、疑似和女主用灭火器调情...
与此相反的是,配角掀桌,魏大勋饰演的孟宴臣大火,内娱开启一场声势浩大的“保魏战”。
有人说,魏大勋的此次爆红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内娱终于开始实力说话、演技说话,而不是流量称王。
空有皮囊的男女主+毫无底蕴强行降智的作品,就像一块强行裱花的过期蛋糕,终于在离开冰箱后散发出阵阵酸臭味。
在狗血降智鼻祖——韩剧早已脱离情爱,讲社会、讲贫穷、讲复仇、讲反抗的多年以后,内娱终于有了这样“觉醒”的苗头。
这个速度不算太晚,也略有些迟了。
因为上一部像《寄生虫》一样横扫奥斯卡的亚洲电影,还是二十年前的《卧虎藏龙》。
在国内还在沉迷改ip剧,做系列电影时,《鱿鱼游戏》全球爆火后,Netflix边数钱边宣布加仓,大笔一挥豪掷5亿美元专心搞韩影。
“韩剧+Netflix”组合层出不穷
在国外,韩国面孔取代中国面孔,成为好莱坞对于东方的想象。
曾几何时,戛纳颁奖典礼后台,全度妍像小迷妹一样兴奋的和曼神合照;而到了2012年,裴斗娜在《云图》里大放异彩,迅哥儿却只有寥寥几个镜头。
是,韩国连抄带拿、韩国美学缺失,可这个民族仅靠文娱输出(尤其是韩影)却提早一步远离了狗血剧、定制电影,甚至做到让全世界关注。
今天不聊凭什么,只聊为什么。
01
韩国电影美学特色
如今韩国影视作品能在国际市场上驰骋,创造出不同于“一碗白粥温暖我的心”这样的台词,一是靠他们独特的“恨”文化。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叔一样,韩影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恨,得刷上好几天无脑傻乐剧才能平息这种恨。
而且再次看到拳头还是会硬
一个国家的电影美学风格,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与历史积淀息息相关,韩国不似中国的中庸、日本的虚无,朝鲜民族内心深处有“恨”的基因。
已故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说:照我看来,朝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恨”的文化,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恨”之中。
中日韩电影基调
这份“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憎恨或仇恨,他们的恨:
一是对磨难与痛苦的忍受,以及由此积累下来的欲罢不能的遗憾与悲愤;
二是指内心的悲而不哀,以及因悲伤压抑而愈发振奋的情绪。
《杀人回忆》结尾处理被誉为“惊为天人的艺术创造”
恨独特的半岛地理环境与血雨腥风的历史发展进程;
恨复杂而扭曲的“半岛德行”;
恨服从威权主义与深刻的宿命意识。
就连很多喜剧的内核表达也是“恨”。
比如《我的野蛮女友》以一种另类滑稽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反民族传统的当代女孩形象,这也可以理解为对韩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这一威权事实的反抗。
从此“对男朋友拳打脚踢”在东亚圈流行开来
以“恨”为基因,催生出这个民族独特的美学特征——现实、复仇、幻想。
如果说日本电影“死都要追求美”,能把几个弃儿的故事讲得诗情画意、岁月静好;
那么韩影就是“死都要追求血淋淋的真相”,哭着喊着引导你关注现实,让你冰封的心逐渐融化,让你抒发积蓄已久的悲悯。
日本《无人知晓》vs韩国《素媛》
代表作品如奉俊昊的现实主义美学。
西方的人文之美重点在于释放欲望,而东方的人文之美在于对小人物的关怀。
西方的人文vs东方的人文
这些社会边缘人物以自己的方式与社会的种种不公做着抗争,有时是无力的,有时又是过激的。
奉俊昊电影里的小人物越来越“以组为单位”出现。
从《绑架门口狗》里不得志青年、《杀人回忆》里不被认可的警察、到《汉江怪物》中的逃难家庭,甚至是《母亲》中的弱智儿子与病态母亲、再到《寄生虫》里的“蟑螂家族”...
他一次比一次更狠的将摄影机对准这些罹难人群,越是残酷的现实越以庄严的态度去面对,这就是对这些默默无闻反映着历史、却又被历史抛弃和遗忘的人们,致以的最高敬意。
对比一些国产剧里对社畜、穷人的刻画,悬浮到冒犯
他还擅长用东方现实平淡下的特殊美学效果讲故事。
如《汉江怪物》中女儿被抓,一家人回到商铺的家中吃饭,这时候镜头直接切入幻觉叙事,女儿还在他们身边,一家人平淡的吃饭,无任何交谈。
没有错层复杂的生活场景、没有景深制造的立体空间感,只有平淡的画面,用最现实的处理方式来刻画不可能出现的幻觉场景。
反而让人意识到,平凡的一家人生活起居的一天,便是最美好的期待与梦想。
除了艺术手法塑造现实主义美学之外,奉俊昊的故事内核也有种强烈渴望表达社会观点的原始冲动,真诚、贴切、发人深省。
还有奉俊昊的前辈——金绮泳,整个艺术生涯都在追求用逼仄紧致的空间,唤起将人“降格”为生物的动物性冲动。
寻找人类欲望原型的恶魔美学
俞贤穆——顶着韩国现实重压,以影像思考呈现人类本身的深层本质。
李沧东——让残缺的现实尽量有点诗意,但并不刻意美化。
而“复仇”作为“恨”文化的一种较为极端的外化表现,也是现实主义衍生的重要题材。
比如哲学出身的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复仇”这一命题。
《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
主人公为复仇而坚持在绝境中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恰恰就来自于其内心深处“恨”的基因,拒绝逆来顺受,其极端的行为表现为不惜一切代价走向复仇。
而《金子》这部影片当中的金子把一个纯白而没有任何点缀的蛋糕拿到自己十多年未曾谋面的女儿跟前,用生涩的英语说:“纯洁地活下去,要清白地做人。”
氧气美女李英爱,她一出场周围的空气都清透了
这即是朴赞郁对“复仇”这一行为的哲理性阐释。
“恨”的情愫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艺术作品里的恨或复仇,是一种出于现实主义考量的极端表达手法,其根本动力一定是否定或鞭挞。
《谁是凶手》里的小赵也有金子这味儿了,谁懂
也只有如此,才能让这个民族的电影作品更好地融入世界主流,毕竟人类的主题永远是爱与包容。
除了复仇以外,还有另一种现实的变奏——幻想。
《燃烧》里女主到底死没死?《寄生虫》里的父亲最后有没有从地下室走出来等等,这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延伸手法。
也有如《与神同行》、《釜山行》、《半岛》中现实与幻想的结合。
金基德的电影里充满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时空转换,与其说他在拍电影,不如说他在进行一场怪异的实验,用现实的荒诞,展现灵魂的孤寂。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变革都不可能横空出世,它背后必定有政治、文化等复杂的社会人文因素,韩国电影耐品,源动力是这个民族的“恨”文化。
而韩影能走出去,则依托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他们的电影产业的压缩式发展:大企业主导、出口导向、积极介入。
02
韩国女演员美学特色
韩国演员也是保证韩国影视质量的关键因素。
韩国电影咖,分为国民女神类,如全度妍、金惠秀、孙艺珍、全智贤
国民奶奶类,尹汝贞、尹静姬、罗文熙、金惠子
大花类,金敏喜、裴斗娜、李英爱、河智苑、赵茹珍、金喜爱
中花类,郑裕美、韩孝周、申敏儿
小花类,金泰梨、金钟瑞、金高银、金多美
爱豆转型演员类,允儿、秀智
她们有着与韩影相匹配的美学基调,从外表来看,五官并不精致完美、不华丽、不追求白幼瘦弱,整容般的演技比整容的美更胜一筹。
从这种衡量维度上,魏大勋的此次爆火,演技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也确实是帮了大忙。
成熟的演员身上之所以会有“美学”存在,是因为往往不止一面,很难读懂。
外表沉静,内里就是坚硬深遂的,暗流涌动着脆弱和不确定。
她们最吸引人常常是眼神,在最细微难以表现的地方创造最大的亮点。
所以就算是爱豆转型的秀智,也会拥有屏幕上永远比硬照好看、动态魅力永远大于静态的魔力。
毕竟大家都知道,摆pose和艳压执念只会帮倒忙。
03
漫谈
聊完韩影和韩国演员独特的美学风格,回到开头,氧叔认为,批判现状、发现差距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
毕竟大多数人都不会再陷入自嗨,毕竟观众早已觉醒审美,口味奇怪的另有其人。
难以想象2023还会出现这种土词
与其一味追逐或排斥,不如对其进行冷静审美与思考。
我们的市场很大,演员不去好莱坞找罪受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优势;
可我们的影视行业,从从业人员审美到优质作品产出率,平均值总被拉低,这也是事实。
明明我们的文化比任何国家都能支撑我们带来极致的美学感受:
《长安十二时辰》
《显微镜下的大明》
我们的文化博大精华,远比韩国更具有艺术潜质。
但假如我们只是对沉溺于生产甜宠剧这种通俗、不够深刻的视听内容,却不去挖掘那些真正深度、复杂的美学...
不仅会让观众看不到我们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美,更会让世界看不到我们的文化美学潜力。
氧叔还是希望我们的影视行业不要呆在自己的安全屋快乐老家,多少过亿的电影连六分都不到...
至少我们作为观众能做的:
不要惯着“糊弄观众智商的烂片”,稍微能看的片子都能夸到起飞。
不要忍受“把观众当傻子的演员”,连自己配音这件事都能吹句敬业,会摆pose、有一副皮囊就给予流量。
而对于那些脑袋空空,毫不懂美的人来说,希望他们多看看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吧。
起码,华语的荣光不能只留在历史里。